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0篇
  免费   1828篇
  国内免费   2248篇
测绘学   785篇
大气科学   1736篇
地球物理   1856篇
地质学   4226篇
海洋学   1093篇
天文学   333篇
综合类   974篇
自然地理   100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414篇
  2021年   479篇
  2020年   419篇
  2019年   424篇
  2018年   545篇
  2017年   448篇
  2016年   531篇
  2015年   502篇
  2014年   512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454篇
  2011年   536篇
  2010年   576篇
  2009年   509篇
  2008年   464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287篇
  1997年   260篇
  1996年   235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5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8 毫秒
61.
62.
通过对陇川盆地开展地热地质调查,查清其地热资源分布:盆地内共出露地热点11处,热储结构类型为带状型和层状型,盆地中部为层状型,两侧盆地边缘为带状型,其中北西部受断裂控制明显,南东部受节理裂隙控制明显。其储热层为变质岩及新近系芒棒组的花岗质砂砾岩、细砂岩;地热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循环深度都在1 600 m以上,大部分在1 800~2 400 m之间,主要来源于深部热源,通过断裂、裂隙及砂砾石孔隙作为导水、储水上涌通道,接收来自山区补给的地下水混合出露于地表,补给距离在1.5 km以上,如南宛河温泉温度最高,地下水循环深度最深,补给距离最远,达10 km;盆地北东和西部水温高,循环深度深。   相似文献   
63.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前缘地带,其构造变形特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前人在该区域进行过面波成像研究,但不同结果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成像方法的分辨率有关,此次研究分别使用基于射线的方法和基于程函方程的方法进行了瑞利波相速度成像。笔者对比了20 s、30 s和60 s的成像结果,两种方法的结果表现出相似的速度特征。总体的速度特征与研究区域的主要构造单元分布相吻合,青藏高原东北缘表现出低速异常,鄂尔多斯块体表现出高速异常。在银川河套地堑,基于程函方程的成像在20 s和30 s得到更明显的低速异常,低速异常体的分布与地堑的轮廓吻合更好,说明基于程函方程的方法对数据利用更充分。  相似文献   
64.
65.
基于GPU的地形可视化加速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可视化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三维地形模拟显示。该技术在深部矿产预测、矿产资源评价、虚拟现实、娱乐游戏、飞行模拟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数据量的增大,三维地形可视化的实时、流畅视觉效果受到当前的计算机硬件技术水平限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ROAM算法进行地形建模,利用GPU高速并行运算性能加速地形可视化建模速度,加速模型显示效果。实验对比表明:当计算量比较小时,加速效果不显著;随着计算量的增大,计算效果越来越明显;当计算量达到一定值时,加速效果达到一个稳定的加速趋势。研究结果为地形可视化及矿产资源评价等类似工作提供了原创性可视化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6.
Fu  Hongtao  Wang  Jun  Cai  Yuanqiang  Jin  Jinqiang  Dong  Quanyang  Hu  Xiuqing  Wang  Peng  Geng  Xueyu  Zhang  Dikang 《Acta Geotechnica》2020,15(11):3183-3192
Acta Geotechnica - Project Oufei is the largest individual reclamation project in Wenzhou city, China, and the main infrastructure consists of seawalls, sluices and separation dikes. These...  相似文献   
67.
Hu  Kun  Shao  Jian-Fu  Zhu  Qi-Zhi  Zhao  Lun-yang  Wang  Wei  Wang  Ru-Bing 《Acta Geotechnica》2020,15(12):3443-3460
Acta Geotechnica - This study develops a micro-mechanics-based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irreversible thermodynamics. In the model, damage is related to growth of...  相似文献   
68.
Zhang  Hu  Zhang  Jianming  Zhang  Ze  Zhang  Mingyi  Cao  Wei 《Acta Geotechnica》2020,15(3):603-614
Acta Geotechnica - Containing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unfrozen water, frozen soil may produce excess pore-water pressure under external load, especially at temperatures near the thawing point. The...  相似文献   
69.
川藏铁路是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由于其位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都极为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在铁路规划建设中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 区域性活动断裂与断错影响、地质灾害、高地应力及其引起的岩爆和大变形、高温热害、断裂带高压水与涌水突泥、高陡边坡稳定性等。为满足技术支撑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地质调查工程”,聚焦制约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工作对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支撑作用。2019年主要完成铁路沿线1:5万区域地质调查1 350 km2、1:5万地质灾害调查5 000 km2,建设6口大地热流地质参数井、8个地温监测站,完成地应力测量20孔,编制完成11份地质调查专报,提出的大渡河大桥段、理塘车站段、毛垭坝盆地段等线路优化建议/防灾建议被采纳; 首次将1:5 000大比例尺航空物探技术引入复杂山地铁路工程勘察,创新形成千米级超长水平钻孔定向取心钻进技术,实现500 m深的水平孔地应力测量突破等。该工程通过2019年调查研究,全力提升了铁路沿线地质调查程度与精度,并创新了复杂艰险山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与探测技术、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理论与减灾关键技术,有效支撑服务了川藏铁路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70.
In this work, the elastic buckling of porous solid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lattice spring model (LSM). The capability of the LSM to solve elastic buckling problems was comprehensively verified by comparing well-established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solutions. Following this, the buckling of a porous solid was studied, in which two porous structures were considered, ie, the random porous model and the Voronoi porous model.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both the porosity and the shape of the pores influence the elastic buckling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orous solid. Finally, the mechanical responses of a porous solid with an extra high porosity (0.85) were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Our nume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nonlinear elastic response of the porous solid might come from its mesoscale elastic buckling. This work shows the ability and promise of using the LSM as a fundamental numerical tool for the deep investigation of the buckling mechanical behavior of porous sol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